close

綠扁帽特種部隊.jpg 

            綠扁帽特種部隊來台

   美國最精銳的綠扁帽特種部隊來台,媒體說是前來訓練台灣反恐作戰,這樣的說法恐怕要修正,正確的用詞應該是綠扁帽回娘家,因為綠扁帽其實是中華民國訓練出來的!不信的話可以看看綠扁帽貝雷帽上那個令人敬畏的徽章,上面竟然有中華民國的國徽,下方則有美國國徽星星。

   美國特種部隊源自二次大戰時在中緬戰區成立的麥瑞爾突擊隊Merrill`s Marauders,人數2900人,由麥瑞爾准將率領,受中印緬戰區指揮官史迪威指揮。在該部隊成立前,史迪威由於輕敵,導致中國十萬遠征軍精銳被日軍殲滅六成,僅四萬人存活,其中杜聿民部穿越野人山逃回雲南,孫立人部逃往印度。

    蔣中正對大學生投筆從戎所組成的十萬遠征軍被史迪威糟蹋相當痛心,兩人因此有了嫌隙。史迪威也對自己的失敗感到可恥,便決定把逃往印度的孫立人部組裝成全部美械裝備的戰車部隊,於是新22師、新38師便成為新一軍。

   1943年12月史迪威下令麥瑞爾突擊隊和孫立人新一軍反攻緬北,但此處的日軍18師團是日軍中唯一有皇家菊花標誌的精銳部隊,號稱是皇家日軍,在淞滬戰役、南京戰役都大量殲滅過國軍。18師團被編入飯田祥二郎中將指揮的第15軍,飯田祥二郎就是日軍中戰力最強的台灣軍指揮官,他統帥的第15軍中保留了打贏武漢會戰、廣州戰役、南寧戰役時最驍勇善戰的台灣軍成員,所以能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等戰役所向披靡,史迪威和他對幹當然是只有慘敗的份,十萬中國遠征軍屍橫遍野於中南半島,台灣軍出身的飯田祥二郎在此殘殺了高達六萬的中國優秀青年!

    其實蔣中正早就提醒過史迪威,告訴他飯田祥二郎是最令中國軍隊膽寒的台灣軍出身,手下高手如雲,必須千萬小心,只宜固守曼德勒,不宜輕易挑釁飯田的台灣軍和18師團,但史迪威不聽,以為十萬大軍可以壓垮五萬日軍,結果慘敗!

   反攻緬北時的國軍戰力已和1939年12月底時的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三個遠征軍)大不同,因為此時的國軍全部配屬美械裝備,還有完善的醫療、後勤、餐飲支援,可說拿大刀的功夫小子又多了威力強大的美國槍!

   在戰車一營帶頭衝鋒下,中美聯軍節節進逼至瓦魯班,以為有布郎上校指揮的戰車部隊(第一營營長趙振宇、副營趙志華,後者為日後湖口兵諫主角)做後盾的美軍麥瑞爾突擊隊大意躁進,結果被日軍團團包圍,幸好孫立人率軍前來解圍。攻下瓦魯班後就是日軍主力18師團把守的密支那,潰逃的其他日軍也都群聚於此。

   在M3A3戰車和M4主力戰車衝殺下,已無空優的日軍節節敗退,但此時美軍麥瑞爾突擊隊又被日軍團團包圍了,就在快要被殲滅時孫立人又趕來解圍,讓美軍感恩不已!

  密支那被攻破後,殘餘3000多日軍逃往伊洛瓦底江,卻因為水流湍急而無法過河,被趕來的戰車部隊團團包圍,日軍投降後,台籍日兵被叫出來,剩下的3000日軍全部被戰車活活輾死在伊洛瓦底江畔,過程可說殘忍至極,但參加該次戰役的老兵孔繁焜將軍回憶說,當時國軍都恨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也知道日軍戰車在南京城內到處輾死老百姓,所以這樣做只是以牙還牙!

    僥倖存活的台籍日軍被美軍麥瑞爾准將帶走,因為國軍中想殺他們的不在少數。之前在緬北南崁戰役時,砲兵連長因為沒在懸崖邊設哨,被日軍攀岩高手(有武術底子的)爬上來殲滅整個砲兵陣地,損失四枚大砲,師長胡素因此槍斃連長。此事件讓美軍對日軍中武術高手產生興趣,麥瑞爾於是留下擅長武術的台灣兵。史迪威對胡素輕易槍斃連長甚為震怒,立刻撤他師長職,令他24小時內離開緬北戰場。

   麥瑞爾兩度被包圍都打不贏日本兵,原來日兵學了台灣武術,三兩下就輕易把高大的美國兵擊倒。於是被俘的台籍武術高手被留下來教導武術,震驚國際的綠扁帽特種部隊因此誕生!

   學了台灣高段武術的麥瑞爾突擊隊像是脫胎換骨一般,在往後的諸多戰役不再被包圍過,反而在日後的韓戰大顯身手,在美國知名度大大響亮,被納入為正規建制75步兵團,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們不戴鋼盔,而戴綠扁帽(貝雷帽),這是源自於當初教他們武術的台灣兵都不戴鋼盔的緣故,因為日本人歧視台灣人,不給鋼盔戴,台灣兵便隨便戴頂綠色瓜皮帽(綠扁帽)!

    75步兵團後來改稱第75遊騎兵團特種部隊,再分出專門從事秘密任務的美國特種部隊綠扁帽部隊,同樣戴招牌貝雷帽。為了感謝中國軍隊兩度搭救和台灣人(美國認為是中國人)武術教導,所以綠扁帽部隊把中華民國國徽放在標誌上,至今不變!

   所以追根溯源,台灣就是美國最精銳特種部隊綠扁帽的娘家,這是回來探親,我們很歡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綠扁帽特種部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tomagma 的頭像
    gotomagma

    gotomagma的部落格

    gotoma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