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是故宮珍藏國寶,曾經差點在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毀,後輾轉在1922年被日本人購得收藏,隔年日本就發生關東大地震,於是華人又自日人處買回,最後由故宮高價購入收藏,現在又要到日本展出,希望不會再發生大地震!
蘇軾和父親蘇詢、弟弟蘇轍是北宋進士,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是四川眉州眉山人,是蜀漢劉備統治過的地方,可三蘇在未登進士前並不讚許劉備的蜀漢政權,並在文章中多所不屑批評,例如:
*蘇洵(1009-1066)《權書·强弱篇》以為「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
「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荆州取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直接點出劉備(說孔明即暗指劉備)乃無能之輩!
*蘇軾《諸葛亮論》則批評説:「取之於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指出劉備與孔明取荊州、益州是以假仁假義的詐術。
又指出「劉表之喪,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俯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
指出劉備、孔明騙取荊州、益州的手段兇殘,跟曹操是同等級的奸人。
蘇軾又斷言「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絶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却哉!」
指出劉備蜀漢政權是沒有信義的,天下人根本不服,加上愚蠢,所以屢屢打不贏曹魏。(《東坡全集》卷四十三,文淵閣四庫本)
蘇軾在《魏武帝論》中則徑稱「帝(曹操)」為「智者」,唯「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譬如他信任劉備,卻被劉備所叛。
*蘇轍(1039-1112)在《三國論》中批評劉備,以為:「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
蘇轍點出劉備比曹操、孫權都不如,而且還沒有勇氣!
三蘇是蜀漢故地人,對劉備政權的體會當然會比其他人深刻,父子三人同聲不屑劉備政權絕非偶然,他們稱讚的是呂布,見蘇軾送鄭戶曹:
水繞彭城樓,山圍戲馬台
古來豪傑地,千歲有餘哀
隆淮飛上天,重瞳亦成灰
白門下呂布,大星隕臨淮
蘇軾認為呂布是大星殞落,也就是說國家失去上帝派來的棟梁才,以致東漢會被曹操、劉備、孫權這些鼠輩凌遲玷汙,殊屬可悲可嘆!
當然三蘇是四川人才會看清劉備、關羽、張飛、孔明等人真面目,但是其他地方的人卻因體會不真而被文史資料和小說家、說書人所誤導,以致三國人物黑白顛倒,社會道德因此淪喪,就在蘇徹死後14年,北宋就滅亡了。
從北宋開始風行講三國人物後不久,國力就迅速衰退來看,可以判斷當時推崇劉備、關羽、張飛對國家整體戰力的影響是負面的,只是當時的人並不覺醒,以為像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那樣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是對的,以為凡事只追求個人事業的輝煌騰達即可,不必考慮百年後的社會變化,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因三國故事而深植人心,進而導致國力的喪失,金朝因而輕易地就滅亡了北宋,還把兩位皇帝抓去凌虐致死!
三蘇自從考上進士後進入仕途便被眾人錯誤觀念所影響,以致當初不屑劉備、關羽、張飛的觀念不得不稍稍隱藏,殊不知他們沒有勇氣糾正世人錯誤觀念的影響是導致亡國滅種,如果他們能把稱讚呂布是大星的觀念普傳出去,那北宋是不是就可能出現像呂布那樣勇猛的無敵戰將?那怕有十個金兀朮也都不必怕了!可惜北宋沒有像呂布一般的大星出現,有的都是像劉備那種假仁假義施詐術的偽君子,這樣不亡國也難!
蘇軾的寒食帖就像是當時的預言一般,他似乎已預見北宋亡國的到來,而人民將無熱食可吃,寒食將不得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