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呂布.JPG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作家呂亮瑩的文章[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刊登在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的中央日報第十七版《長河》。茲轉登於此:

  正史三國志注引曹瞞傳有云:「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張飛也有一頭戰馬叫豹月烏,但卻沒有人說:「人中有張飛,馬中有豹月烏」

  好馬之於古人,就如同名車之於今人。所謂香車美人、英雄名駒,從來都為人所稱羨。唐代宗室鄭王後裔詩人李賀寫有呂將軍歌,開頭兩句便是:「呂將軍,騎赤兔」在三戰呂布的賦文中,古人寫道:「溫侯呂布世無比,俊華四海誇英偉。護驅銀鎧切龍鱗,束髮金冠簪雉尾。參差腰帶獸牙張,錯落錦袍風起飛。赤兔跳躍起魁風,畫戟閃閃射秋水!」好個名駒英雄,真是相得益彰!

  三國志有載呂布在常山討平黑山賊張燕的情形:「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親近成廉、魏續等陷鋒突陣,遂破燕軍。」這黑山賊與黃巾賊大同小異,也許是老百姓為感念呂布和他那匹全身上下火炭般赤,又無半根雜毛的赤兔馬,所以有「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美稱,非僅記其勇,殆兼念其德。

  據說赤兔馬長一丈,高八尺,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是大宛(今新疆蔥嶺以西烏茲別克)極品汗血馬。漢武帝時還曾派遣大將李廣利動用二十多萬大軍討伐拒獻良馬的大宛。

  東漢一尺約和今日二十三點六公分,算起來赤兔馬约有一百八十九公分高(從蹄至項),若非呂布身材高大(一丈),恐怕也無福消受。難怪演義中有呂布獨戰三英,震驚十八路諸侯大軍的描寫。

  但是自從曹操和劉備使用兵家所忌諱的決堤灌城狠招,苦撐達一季的下邳城終於在波濤洶湧的沂水和泗水肆虐下崩潰了。呂布不忍見百姓牲畜浮屍水中,終於叫左右割下自己頭顱獻曹,否則依往例,曹操因攻城過久,一不高興便會屠城,但是左右不忍,呂布遂走下躲水的白門樓,開城投降,結果被絞死。(資治通鑑)隨著但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這匹當代地一名馬理所當然地歸屬於曠世勇將關公,也只有赤兔馬才夠資格負起身長九尺二寸(今二百一十七公分)、手擎八十二斤(今十八點二公斤)青龍偃月刀的關公,所以原先跨下的黃膘馬便退休了。張飛的愛騎豹月烏;白袍將軍李肅的陰山雪夜叉;曹仁的青驄鐵脊蛟,雖都是三國時的名馬,但比起赤兔馬來還是只有低頭吃草的份了!

   演義中的赤兔馬最後為關公絕食而死,至今配祀武廟,但令人感興趣的是演義中赤兔馬"馬節"不保,能為關公死難,卻不能為呂布殉職?所謂:「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但事實的真相又如何?若假設呂布如演義所述在西元一八九年獲得赤兔馬,設此時馬齡僅兩歲,至西元二一九年關公敗走麥城,赤兔馬被絆致關公慘遭擒殺止,赤兔馬竟然有三十二歲高齡了,不但是千里馬,還可以稱為千歲馬了。但一般馬齡在二十五歲至三十歲間,老馬是不堪奔走征戰的。在賽馬場,七歲左右的馬就被淘汰了,何況是年屆垂死的老馬。莫非演義所訴全屬杜撰?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中有一篇「瘋馬」,這瘋馬正是赫赫有名的赤兔馬。原來在呂布殞命後,赤兔馬被曹操擄去,結果空歡喜一場,因為赤兔馬竟然發瘋,整天悲鳴狂叫。誰想靠近牠就得提防被狠狠踹死,更遑論騎上去!曹操雖找來馴馬高手,卻仍奈牠莫何。終於被當作瘋馬。若傳說屬實,則馬有靈性至此,能不令人動容!也許當關公降曹接受贈馬時,雖也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騎穩,但赤兔馬卻已從此人拉韁夾腿的動作中,發覺此人不失為一君子。

   赤兔馬因三國演義而得沾關公光彩,呂布則沒此幸運。元代雜劇和小說家更對呂布殺丁原一事大作文章,而正史又語焉不詳,遂使真正原因不明,而給予有意提升劉、關、張三人形象的作者最好下筆處。例如鄭德輝在雜劇[三戰呂布]中寫道:「一日丁建陽令吾(呂布)濯足(洗腳)。丁建陽左足上有一玄瘤,某問其故,足生一瘤者何也?丁建陽言曰:『足生一瘤者,有五霸諸侯之分。』某足生雙瘤,我福份更小似你那?某綽金盆在手,一金盆打殺了丁建陽。」如此殺人,如同兒戲,荒唐之至!而三國志平話中載:「丁丞相家人言此人不為別事,為丁丞相一匹馬,故殺了丁丞相」(丁原死時為執金吾,非丞相)呂布則說:「主公常辱我!」,似乎有不為人知的苦衷。而三國演義則把呂布說成是見利忘義之人,董卓竟然能以一匹馬和珠寶就使呂布殺了人。在沒有正當理由下,殺一位眾多部將首領有那麼簡單嗎?楊醜殺了主將張楊,卻馬上被另一部將眭固殺死報仇。因為楊醜殺張楊是為了投靠惡名昭彰的曹操,而張楊是為了派兵解救被為下邳的溫侯呂布。名不正,言不順,大家自然不能順眼,且張楊是有名的仁人君子,據三國志注引英雄記云:「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原諒不追究)呂布殺丁原卻沒有人聲討,例如名將張遼,當時即為丁原部將。想必是師出有名,大家沒甚麼意見。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呂布擔任主簿,並非擁有兵權的將領。據《通典-職官志-總論州佐》中所記:「主簿一人,錄門下眾事、省署文書、漢制也,歷代至隋皆有。」可見呂布還是一位讀書人。建安七子中的陳琳是靈帝時的主簿,是一代文豪,所寫的討曹操檄歷千年仍膾炙人口。 

  鄭德輝在[三英戰呂布]雜劇中也提到呂布:「文通三略、武解六韜」,直到今日的國劇中,呂布的造型是雉尾小生,是在頭上有兩根長長的雉尾,俗稱翎子,表示雖為武人,卻有儒將風範。(見劉嗣論國劇)在流傳的呂布畫像中有一幅是呂布右手執書,左手持方天畫戟,長相俊偉儒雅(參見真假三國綜合談)。有理由相信這樣一位讀過聖賢書的人是基於正當理由而殺了可能是朝廷要犯的叛將丁原,因為根據後漢書何進傳記載:「進(何進)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可見丁原曾受到何進的指使在洛陽城外的副都孟津放火造反,而且火勢甚大,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必定難以估計。也許這和呂布的道德觀點不合,結果在懂卓入京平亂後,以天子名義抓懲叛徒時,呂布做了一件自覺有責於朝廷的事。從日後陳宮、張邈共迎呂布為兗州牧,兗州各郡縣除三縣外皆自動投誠來看,在當時呂布算是名聲很不錯才對。

  從呂布所結交的朋友中,應該也可以指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例如陳宮為人剛直性烈,喜廣結天下名士,他本來輔佐曹操,但卻突然改投呂布,且至死不移。在水淹下邳被捕後,曹操問陳宮為甚麼離開他而改投呂布,他說呂布:「不似汝奸詐!」。另一位患難見真情的朋友是前面已提過的仁厚君子張楊。還有一位呂布朋友是張邈,三國志注引英雄記:「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是一位有錢的大善人。另一位同在下邳被絞死的英雄高順,至死都是呂布的忠誠部將,三國志注引英雄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餽。」還有當代名士前尚書陳紀、陳群父子也都跟隨呂布。

  歷史的事本來就很難講,畢竟[成者王,敗者寇]、[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觀念仍存在很多人心裡,以致真相常遭扭曲,即使是正史所述也不一定真確,例如在《晉書陳壽傳》中便揭發了三國志作者陳壽執筆不公:「丁儀、丁廩有盛名於魏,受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可見要真正了解一位古人並不是那樣簡單。也許呂布就是元代時漢人對異族統治者不滿情緒下的犧牲者,呂布是東漢五原郡九原人,約在今日的內蒙古五原縣東,包頭附近。查呂氏祖先自姜太公呂尚被封於齊(今山東)後,經齊桓公至漢初成一大家族,但卻在漢高祖死後的呂后事件中,男女不分老少,能抓到的一個也不放過,統統被誅殺殆盡。呂布的祖先大概是消息比較靈通一點,早一步狂奔了出來,由於害怕,竟讓一下子跑到這長城外的邊疆地帶。這個自夏禹時就有的古老姓氏竟因呂后這一劫而沒落下去。

  漢宣帝甘露三年,把匈奴人呼韓邪的全體部眾遷到五原郡的近郊,到了漢明帝永平八年時(西元六十五年)在五原郡柏曼縣設度遼營,以分開南、北匈奴。而在元人雜劇中便常把呂布叫做"交遼王",顯然他們把呂布借喻成度遼營的匈奴人了。

  作家不滿元人歧視漢人,在不敢聲張下,借文學來宣洩不滿本是情有可原,但未嘗不是一件憾事!清末民初的史學大師蔡東帆在其所著的[歷代通俗演義]的注中曾說出他對呂布的看法:「但觀其(呂布)保護備眾(指劉備的家屬),不屑淫掠,至射戟(指轅門射戟)事,更為劉備排難,此亦未使非豪俠所為。後之朝親暮讎者且不布若(指劉備等人不能跟呂布比),可勝慨哉!」

  我想,蔡東帆的見解很公平,只恨當年群雄各個圖謀不軌,割地自雄,獻帝又被曹操挟持,致使這位當年被獻帝封為溫侯、奮威將軍的呂布無法隨侍獻帝跟前,竭股肱之力致天下於太平,終至獻帝被迫遜位,在眾奸臣冷笑聲中憂憤以終。死而有靈,能不忿然,徒留:「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arrow
arrow

    gotoma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